林園老照片專輯

143 浙江省大陳島居民於 44 年隨國軍撤守台 灣,分散各地大陳新村,全省共有 28 個 新村,高雄就有 6 個新村(高雄大社和平 新村、高雄阿蓮再興新村、高雄林園力行 新村、高雄茄萣南田新村、高雄旗津實踐 新村、高雄鳳山太平新村),林園力行新 村人口數是全臺大陳義胞人數第三大村。 1953 年韓戰停戰,亞洲東南沿海島嶼戰 火再起,1954 年 9 月 3 日,解放軍對金門 發動大規模的九三砲戰,引發第一次台海 危機。1955 年 1 月 18 日,中共趁晨霧濃 重之際突襲大陳島北邊的一江山,國軍全 軍覆沒。至此,大陳南北兩大屏障的積穀 山和一江山都先後失陷,大陳島遂落在中 共砲彈的射程之內,情勢十分不利。國府 方面極力與美國斡旋,試圖在簽署《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時,能將金門、馬祖納入 條約涵蓋範圍。經多方評估後,國民政府 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撤離大陳島,將大陳 島上的居民與軍隊全數遷移至台灣,加強 鞏固對台灣本島的防守。 1955 年 2 月 6 日,第一批老弱島民先行 乘船撤離。8 日,全島軍民全部撤離,在 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安全抵台,是為「金 剛計劃」。其中軍人移防至金門、馬祖等 地,而 18000 名一般百姓則居留台灣。抵 達台灣的大陳居民皆先在基隆港上岸,停 留二週,而後政府將其安置於台灣各地, 包括台東、花蓮、宜蘭、基隆、台北、桃 園、新竹、高雄、屏東等都有大陳島的居 民被安置,而他們的後代更是散佈在全台 各地。 因戰事而由國民政府協助下遷來台灣的 大陳島移民,因是屬於全島全面性的遷 移,加上政府特定的安置政策,使得新村 村民的組成大體延續了過去在大陳時的情 況,這使得台灣各地的大陳新村在相當程 度上是大陳人故村的延續。這樣的情況在 台灣移民史上是非常獨特的。 大陳義胞們抵達基隆港後,政府便將這 些居民安置到台北、桃園、基隆、宜蘭、 花蓮、台東、新竹、台南、高雄以及屏東, 政府對居民的安置是依職業別分配,另一 方面大陳居民以漁民居多,所以同村的人 大多分配至同一個新村。因此有攜帶神明 者,也跟同村的人分配至同一新村。神明 與村民的組合也大體延續過去在大陳時的 情況,幾乎所有的大陳新村都有自己的村 廟,不同於一般眷村沒有寺廟。 此外,大陳新村的村舍坪數約 6 到 8 坪, 一家大小都要擠在一個小房子裡,1970 年代以後居民們為尋求工作,陸續搬離新 村,有的村落漸漸沒有人煙,徒留頹圮的 村舍。有的新村則因為位於台北或高雄都 會區邊緣而發展為五、六層樓高的住宅 區。 資料來源: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RkJQdWJsaXNoZXIy MTQwMDY4